枇杷树的由来?
原产中国,现四川汉源、泸定、会理,湖北长阳、恩施等地,尚有野生枇杷。根据《周礼》(公元前3世纪)记载,枇杷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据宋代陶榖清《异录》记载,在公元10世纪长江流域已广为种植。在唐代,枇杷已传入日本,1784年传入法国,1787年由广东引入英国,1889年由日本传入美国。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以浙江余杭、黄岩,江苏洞庭山,福建莆田、云霄,安徽歙县等地最多,台湾台中地区也是主产区。
枇杷原产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其花可入药。
枇杷与大部分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为白色或淡黄色,有五块花瓣,直径约2厘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
枇杷,别名:芦橘、金丸、芦枝。
苏东坡“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有人问他:卢橘是什么果子?他说“枇杷是也”。后来有些书里也跟着说“枇杷,一名卢橘。”
这多半是苏学士“想当然耳”。因为,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说“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几样东西是并列陈述的。可见卢橘是卢橘,枇杷是枇杷,中间是不能划等号的。
李时珍说:“注《文选》者,以枇杷为卢橘,误矣。”是很对的。
据央视新闻,今年 66 岁的林顺权教授,是福建仙游书峰人。从小与枇杷结缘,一辈子都在从事枇杷的研究工作。1988 年公派到日本留学时,林顺权发现原来国际上枇杷的学名统一为 " 日本山楂 ",且被认为原产日本。而据资料记载,枇杷原产中国,唐朝期间随日本遣唐使传入日本。
枇杷在我国种植史?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原产中国长江中、上游,是中国的特产果树,在中国驯化栽培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修上林苑,从全国各地征集名果异树,其中就有枇杷。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枇杷主要产于四川、湖北两省的长江沿岸一带。唐代,枇杷的重点产区除上述两省外,增加了陕西省南部。当时向王室进贡的枇杷都来自这三省。唐朝以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变迁,枇杷的重点产区也逐渐转移。北宋后期,太湖洞庭东山所产的枇杷崭露头角,成为进贡王室的贡品。宋代以后,太湖地区的洞庭东山和浙江省塘栖不仅盛产枇杷,而且产品的品质优异。到清代后期,人们认为,“枇杷推三吴为佳,更以洞庭白沙种为上”。
早在晋代,就已有无核枇杷,并已按果肉的色泽将枇杷的品种分为白色与黄色两类。同时还注意到枇杷的品质“白者为上,黄者次之”。其后,枇杷的分类一直沿用这一方法。清初,太湖洞庭东山白沙、纪革一带产的白枇杷,实大而色白,独核,品质优异。
古代主要采用实生与嫁接法繁殖枇杷。对这两种繁殖的优劣,古人曾有过一些比较,结论是,嫁接繁殖可增进果实的品质,又说“不接者寿,接者结实核少”。枇杷的嫁接繁殖法至迟在北宋时已有应用,所用砧木为本砧,嫁接时间为春季。
枇杷果实在古代主要供鲜食,间或蜜渍供食。叶可入药,有润肺止咳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