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变育种概念?
答: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生产实践或科学研究用。 当前发酵工业和其他生产单位所使用的高产菌株,几乎都是通过诱变育种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性能的菌株。诱变育种除能提高产量外,还可达到改善产品质量、扩大品种和简化生产工艺等目的。诱变育种具有方法简单、快速和收效显著等特点,故仍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育种方法之一。
各种性状的突变都可以在没有人为因素的条件下自发地进行,但自发突变的突变率很低,获得符合要求的突变株的可能性很小。在人工的物理化学诱变因素作用下,菌株的突变率得以大大提高,具有利性状的突变株被筛选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这些物化诱变因素又称为诱变剂。
从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积累产物的能力往往很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它们进行菌种改造,即育种。育种的手段很多,从微生物育种发展的历史看,有定向培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目前,诱变育种对于微生物工作者来讲仍是一个最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诱变育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诱变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因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诱变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益突变频率仍然较低,变异的方向和性质尚难控制。因此提高诱变效率,迅速鉴定和筛选突变体以及探索定向诱变的途径。
通过杂交,产生基因重组的途径有哪些,这些途径各具什么特点?
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在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任何人工育种手段都是在打破这个自然规律。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几个典型手段:
1、杂交育种。以杂交水稻为例,袁老师用水稻与野败杂交,引入野生物种50%未经测序的未知基因。
2、诱变育种。通过辐射或者药物手段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使数量未知的基因发生未知改变。
3、转基因。选定带有优良特性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基因(来源可以是近缘也可以是远缘生物),转入目标作物。这一比较就明确了,这几种育种手段的相同点是都需要改变基因,都打破自然规律(杂交水稻也是,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需要人工打破屏障才能杂交)。不同点是,杂交和诱变的基因改变要靠撞大运,结果有好有坏,还需要大量筛选;转基因则直接把需要的基因转入,属于精确制导。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区别,转基因作物上市前执行“逐案评估”制度,每个品种都要单独检验、审批,只有检验没有安全性问题的才能上市,而杂交、诱变育种面临更大的风险,却没有这些严格的检验程序。这只是从原理上简单说明转基因为什么比传统育种手段更加安全,信不信,由您自己判断。实际上转基因的“逐案评估”也是很复杂的话题,因为它到处都涉及到与传统作物的比较。为什么?因为传统作物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吃了几千年的蕨菜如果不是现代科学,也不能发现它致癌。那么既然不能保证转基因绝对安全,为什么世界上主要国家基本都在吃转基因?那涉及到另一个原则:“实质性等同”原则。前面说过,无论是传统品种还是转基因,都无法保证绝对安全,所以科学家们评估转基因时,就需要比较转基因和对应传统品种的安全性,只要转基因在各个环节都没有增加风险,又可以通过安全性测试,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和对应的传统品种一样安全(或者说,与对应的传统品种一样危险)。由于人们对传统品种的信任,所以这个逻辑链条就建立起来了。而且,既然传统食品也不是绝对安全,那就必然存在这个有趣的现象:转基因上市前要经历严格到变态的检验,而传统食品却没有,难保不会出现蕨菜这种事。所以,经过检验的转基因产品,反而比传统产品更加可靠了。以上。掰开揉碎的老狼